無所不在的幽靈粒子——微中子探秘(上)

Castaly Fan (范欽淨)2025年8月25日17
分享:

微中子無所不在,卻也難以捉摸。從太陽的發光、超新星爆炸的壯景、到暗物質的探尋、乃至於宇宙中為何「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題,都與微中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一、微中子是何方神聖?

物理學界的標準模型(Stanrd Model, SM)相當於化學界的元素週期表,裡面囊括了人類迄今所知道的所有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可以被分成兩大類別:第一種是傳遞交互作用的「玻色子」(boson)、第二種則是構成物質的「費米子」(fermion)。其中,費米子包含了兩大類:夸克(quark)與輕子(lepton)。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輕子就是電子(e^-),另外還有緲子(muon, μ^-)與淘子(tau, τ^-)。但當你把視線往下移一排,你會發現這三種輕子都有對應的另一種基本粒子——微中子(neutrino)。

https://bimonthly.ps-taiwan.org/cms/media/圖片1-8-1024x893.png

圖1-1 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Source: Wikipedia)

 

比較奇怪的是,所有粒子的質量幾乎都有一個確定值,唯獨「微中子」這一整排的質量前面都冠有一個「小於(<)」符號,也就是說:我們似乎只知道它們質量的「上限」。這一事實也意味著,這些粒子或許特別小、小到連質量都很難界定,這也解釋了「微中子」的「微」字由來。至於它們的電荷都是中性,因此「微中子」這個名稱就這麼概括了它們的基本特徵。

那麼,微中子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微中子並不是這幾十年來才被提出的東西,其實它的提出甚至比「中子」(neutron)被發現的時間還早。時間推回20世紀初,當時各種涉及原子核尺度的實驗如雨後春筍般萌芽。其中一個重要的實驗就是「β衰變」,這個衰變描述了中子如何透過釋放電子轉變為質子,物理學家預期電子的能量理應是單一分布,但實驗結果卻是連續的、意味著電子的能量被瓜分,有悖能量與動量守恆。至於是被誰瓜分走了呢?1930年,物理學家沃夫岡·包立(Wolfgang Pauli)在一封信中大膽提出,可能還有某種隱藏的電中性粒子存在;兩年後,查兌克(James Chadwick)發現了構成原子核的中子,為了區分兩者,隨後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便將其命名為「微中子」。

根據費米的解釋,β衰變(或者更精確地說,β^-衰變)的過程如下:

$$n \rightarrow p + e^- + \bar{\nu}_e$$

這個過程直觀上來看也符合了電荷守恆、以及爾後粒子物理學提出的輕子數守恆:

  • 電荷守恆:中子不帶電,電荷數為零($Q = 0$);右半部質子帶正電荷($Q = 1$)、電子帶負電荷($Q = -1$),反微中子則是電中性($Q = 0$)。左右半部電荷總量相等,因此電荷守恆。

  • 輕子數守恆:輕子的輕子數為 $+1$,反輕子則為 $-1$,非輕子則為 $0$。中子、質子皆為 $l = 0$,電子 $l = 1$,反微中子則為 $l = -1$。左右半部輕子數總和各為零,因此輕子數守恆。

而微中子在實驗中初次被證實,則要等到1950年代科溫(Clyde Cowan)與萊因斯(Frederick Reines)的發現。

前面也提過,微中子有三種類型,對應到三種不同的輕子。區辨的方式最主要就是取決於實驗中伴隨產生的粒子。舉例而言,前面提到的β衰變中,微中子伴隨著正電子或電子產生,因此對應到的就是「電微中子」(electron neutrino)。而緲微中子(muon neutrino)與淘微中子(tau neutrino)則分別在1962年與2000年陸續被發現。在粒子物理學中,和六種夸克一樣,我們把三種不同的微中子類型用以「味」(flavor)來描述,也就是說微中子有三種風味——這裡的「味」指的當然不是嚐起來的口味,而是一種類似於「電荷」這種屬於粒子本身的內稟性質。

二、難以捉摸的神秘粒子?

目前為止,我們似乎還沒有見識到微中子的神秘之處。

宇宙中數量最多的粒子是光子,但如果是費米子家族的,數量最多的不是電子、恰恰是微中子。當我們面向太陽,大概平均每秒鐘就有數千兆個微中子穿過你我的身體。之所以絲毫沒有感覺,其中一個原因是微中子和光子一樣幾乎沒有質量——留意這邊我們用的詞是「幾乎」;然而,在現有的粒子物理理論中,微中子的質量為零。這裡就自相矛盾了:要不是微中子真的質量為零、就是標準模型出了問題。

在開始討論微中子的質量之前,讓我們繼續闡述一下微中子究竟還有哪些特性。除了謎一般的質量以外,微中子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它們只參與弱交互作用與重力交互作用——這點幾乎可以說是微中子與光子、電子它們最大的區別。弱交互作用主要由W^±與Z玻色子傳遞,主宰了粒子的「衰變」,從前述β衰變我們已經知道了微中子會參與一些衰變的過程,同時這也是歷史上人們探測到微中子的主要管道。電子和光子雖然也是相當微小的粒子、後者甚至質量為零,但因為至少都還有參與電磁交互作用,使得感測到它們的存在並非難事。要知道,對於人類來說,電磁交互作用是最常見、也是最常被應用到的物質交互作用,從國中到大學物理課上,除了萬有引力(重力)與近代物理的課程以外,所接觸到的內容絕大多數都屬電磁交互作用的範疇。要想探尋肉眼不可見的基本粒子,終究還是得借助粒子與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現今絕大多數實驗也是透過帶電粒子或者光子產生的訊號來探測。

但微中子就不一樣了,弱交互作用本身尺度相當短、重力交互作用則在次原子粒子的尺度下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這將使得微中子很難從生活中被儀器所探測到。事實上,從太陽內部核融合反應產生的微中子,絕大多數都直接穿過地球、毫不停滯。

而微中子幾乎不參與物質交互作用的性質,意味著它們相當難被探測到。直至現今探測微中子的實驗中,我們往往仍透過捕捉其他粒子軌跡的方式來推測出微中子的存在、而非直接偵測。比如「粒子時態成像室」(Time Projection Chamber, TPC)就是透過記錄電子、或者宇宙射線伴隨的緲子等帶電粒子的軌跡,間接從影像上來推論微中子所參與的交互作用,而這部分我們也會在後續的文章做深入介紹。

三、何去何從?——微中子數量之謎

1960年代,人們透過觀測由太陽內部核融合反應產生並抵達地球的微中子,發現了一個離奇的現象:被偵測到的微中子數量,似乎只有理論預測的三分之一左右。這項發現最早源於美國的霍姆斯塔克實驗(Homestake experiment),而這個攸關「來自太陽的微中子何去何從」的謎團,被稱為「太陽微中子問題」(solar neutrino problem)。起初人們認為也許是太陽內部的核反應模型需要修改,但在往後數十年所進行的各項實驗紛紛表明,問題出在微中子本身、而非太陽。

除了太陽產生的電微中子以外,1998年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 Super-K)也從實驗中發現:大氣中由宇宙射線所產生的緲微中子,從地面偵測到的也比預期中少了約一半之有。順帶一提,超級神岡也是最早偵測到來自超新星爆炸微中子的探測器,其領導人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也在2002年因為微中子領域的卓越貢獻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時間回到1998年,在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大氣微中子的數量異常後,隔年也再度檢測出了太陽微中子的缺失。2001年,加拿大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 SNO)的實驗中更進一步確定了太陽微中子的數據。至此,太陽微中子的疑團總算得到了解答。

簡單來說,這兩項實驗發現了:飛行中的微中子會在三種不同種類(也就是「味」)之間互相轉換,比如太陽產生的電微中子會在半路上變成了緲微中子或淘微中子,以至於偵測到的數量會與預期相異(約原本的1/3)——而這個奇妙的現象被稱為「微中子振盪」(neutrino oscillation),相當於在不同的「味」之間來回「振盪」。奇妙在哪?妙就妙在它並不是像衰變那樣系統性的過程,而是源於微中子與生俱來的特性。你可以想像成在州際公路上、有一輛高速行駛中的黑色轎車,坐在觀測站的你率先紀錄好車子的特徵與車牌編碼;然而就在幾分鐘後的另一個站點,你的同事卻發現那台車竟然變成黃色的廂型車、即使駕駛與車牌都沒變!

https://bimonthly.ps-taiwan.org/cms/media/圖片2-2-1024x780.png

圖3-1: 大氣微中子的產生 (https://neutrinos.fnal.gov/sources/atmospheric-neutrinos/)

Super-K的實驗中發現了大氣中的緲微中子會變成淘微中子,而SNO實驗則確立了太陽微中子問題同樣源自於微中子振盪,兩項實驗中,來自日本的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與來自加拿大的亞瑟·麥克唐納(Arthur McDonald)也因此獲頒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梶田隆章同時也是小柴昌俊的學生,比較可惜的是,同樣作為小柴門徒、梶田導師之一且有卓著貢獻的戶塚洋二(Yoji Totsuka),在2008年便已癌逝、與之後的諾獎擦身而過。

微中子振盪已經被實驗證實,這也算是物理史上極其罕見、先出現「實驗證據」再直接挑戰「理論模型」的案例。然而其產生機制仍是迄今物理學界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不僅如此,它的存在也佐證了一項事實——微中子具有質量。

 

四、微中子是先天的「左撇子」?

那麼,問題來了:微中子如果有質量,標準模型不就出問題了?誠如前文所述,現有的粒子模型中、微中子「與生俱來」不帶有質量,然而實驗卻否定了這個結論。

讓我們先來談談標準模型中微中子質量為何為零。在標準模型的電弱交互作用(electroweak interaction)理論中,包含微中子在內的費米子質量,可以透過希格斯場(Higgs field)與湯川耦合(Yukawa coupling)所獲得。弱交互作用中只有左手性的費米子參與,也就是說,標準模型裏的微中子必須左手性的(left-handed),我們也尚未發現右手性的微中子(或者左手性的反微中子)。那麼,這又為何意味著微中子質量必須為零?首先對於「左」、「右」手性我們可以用螺旋度(helicity)的概念來簡單理解:左手性代表自旋方向與粒子動量方向相反,反之,如果自旋與動量方向平行則是右手性。假如質量不為零,這代表粒子的運動速度需低於光速,想像你正在觀測一個「左手性」的微中子(運動方向朝右,自旋朝左),這時如果我們以略大於粒子的速度運動並追趕上它,從我們的參考系觀測,就會發現粒子向左運動,此時粒子動量方向從「我們的視角」看上去就會是與自旋方向相同、從而成了「右手性」的(開車時如果我們速度比鄰車快,鄰車看上去就像是「向後」行駛)。換句話說,只要粒子質量不為零,運動將低於光速,我們也必然在不同的參考系下觀測到右手性的微中子;但標準模型中並不允許右手性微中子的存在,也意味著我們理應無法透過變換參考系就觀測到,這表示:微中子必須恆定保以光速運動、質量也就必須為零。

https://bimonthly.ps-taiwan.org/cms/media/圖片3-2-1024x390.png圖4-1: 微中子左右手性示意圖:自旋與動量方向相反為左手性,反之則為右手性。現有的標準模型僅允許左手性微中子與右手性反微中子 (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Particles/neutrino3.html)。

 

五、未完待續:微中子走入科學的世紀才剛開始

與此同時你可能也會好奇:微中子振盪何以成為「微中子質量非零」的鐵證?這個奇妙的效應可以透過量子力學來解釋,簡單來說,如果微中子的質量為零,理論上就不會發生「味」的週期性變化、也就是微中子振盪。至於有哪些因子決定了這種振盪發生的機率?微中子振盪背後的機制又是什麼?我們也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述其概念由來。

此外,實驗觀測證明了微中子振盪、這意味著微中子具有非零質量,而這也表示右手性的微中子應該要被觀測到;而一旦被發現,是否表示原本「禁止右手性微中子」的標準模型就需要改寫了?這些右手性的微中子存在於自然界嗎?從場論的觀點來看,一旦微中子獲得質量,那就意味著必然有左、右手兩種特徵態。但重點就在於:只有左手性的微中子會參與弱交互作用。我們知道,一般的微中子本身只介入重力與弱交互作用,而這已經使得觀測上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是右手性微中子,它們可能只參與重力交互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何至今我們尚未從實驗中明確觀測到,而這些「極其低調」的右手性微中子被稱為「惰性微中子」(sterile neutrino)。從微中子質量的生成機制、到右手性微中子或者惰性微中子的存在與否,這些都已經是「超越標準模型」(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BSM)的議題了,我們也將在下篇文章探索更多細節。

從上世紀微中子的發現後,到近二、三十年來微中子振盪的證實,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原來這些無所不在的微小粒子似乎藏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玄機,而這些玄機甚至可以延伸到宇宙太初時期的奧秘、乃至於解開物質何以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人類對於萬物源起的探尋從未止步,微中子的時代才正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