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眾對國立大學校長的印象大概就是四處拋頭露面,講一些冠冕堂皇但不痛不癢的廢話,與其說是學者,不如說是官僚。但是阿文這次要介紹兩位日本戰前的大學校長,他們稱之為總長,這兩位總長雖然身為大學校長,但是仍然努力研究,不失科學家本色,巧的是他們都是同一所大學的總長。這所大學就是位於仙台的東北帝國大學。
東北帝國大學是大日本帝國第三所設立的帝國大學,原先1906年(明治39年),有人提出將札幌農學院升格為帝國大學農學院,並成為北海道帝國大學,同時新設科學技術研究所和大學預科課程,但遭到東北區域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強力反對,因此政府決定將新成立的理科大學設在仙台,並將札幌農學院與升級後的農業大學合併,組成東北帝國大學。最終,1907年6月22日,明治天皇頒布了第236號敕令,東北帝國大學於是便在東北的大城,仙台成立。 但是整理校地花了很多時間,直到1911年,初代總長澤柳政太郎就任,他提出「研究第一」、「門戶開放」、「實學尊重」的辦學理念,開始設立了包含數學科、物理學科、化學科的理科大學。澤柳政太郎由於在仙台的表現亮眼,兩年後去京都大學想要如法泡製,不料卻引發了教授會的強力反擊,先前在介紹村岡範為馳的文章提到,就不在此贅述了。相較於東京帝大與京都帝大,東北帝大就顯得更加親切,自建校之初,東北帝大就允許高等專門學校與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生來課堂旁聽,這在當時充滿門戶之見的日本尚無先例,引發物議,而在1913年,東北大學不屈服於政府壓力,還首次批准了3名女學生入校就讀,由此可知東北大學「門戶開放」這一理念可不只是嘴巴上講講而已,而注重實學的研究精神,更可以從底下這兩位總長身上看得出來,就讓阿文來為您介紹這兩位在台灣名氣不高的前輩吧!
第一位是”應該”發現了新元素的小川正孝(1865年2月21日-1930年7月11日),他在 1919年至1928年擔任東北大學校長,在任期間成立了金屬材料研究所和工學部。他父親小川弘正是四國愛媛縣松山藩士族出身,但是他的父親早逝。小川正孝就讀於松山中學(現愛媛郡立松山東高中),之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著名的俳句詩人正岡子規與日露戰爭海軍參謀秋山真之也是松山藩的藩士子弟,事實上,正岡與秋山和小川正孝一樣都到東京念東大預科,但是正岡東大沒念完就中輟,而秋山則是預科畢業後因為家中經濟拮据而改入海軍軍校。小川在東京的時候,住在松山藩的前藩主久松家提供的宿舍,久松家甚至還提供獎學金,而正岡與小川都拿過久松家的獎學金。原本畢業後小川繼續就讀研究所,但是中途退學,從1890年6月至1896年8月時間他在靜岡縣立初中擔任數學、物理、化學教師。明治男兒總是夾在金錢與雄心之中 ,這也是所謂「文明開化」背後辛酸的一面吧。
小川正孝在1896年9 月辭去教職而到東京的帝國大學理科大學擔任不支薪的助手,1899年終於成為第一高等學校的教授。與所有明治科學家一樣,小川正孝在五年後迎來攀上文明階梯的機會,1904年他奉派到英國倫敦大學留學,進入大化學家拉姆齊的實驗室!。那一年拉姆齊因為「發現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並確定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呢。
在兩年的英國留學期間,小川正孝進行了在釷礦石托瑞石(galothorite,ThO2)中尋找新元素的研究。 1906年返回日本後,他繼續研究新元素,並於1908年宣布發現了“原子量約為100的第43號元素”,並將其命名為Nippium(Np)。 然而,由於在後續測試中,其他人並沒有發現明確證據證明其存在,所以這個結果沒有被學術界所接受。第43號元素後來被命名為鎝,它的正式發現是由義大利科學家塞格雷於1947年在氘和鉬的碰撞實驗中找到的。
小川正孝當然不甘心,他一直持續尋找新元素的研究,就算在他擔任東北大學校長期間,他還在校長辦公室旁設立的個人實驗室繼續尋找Nipponium,卸任校長後仍然持續進行研究。 然而,卸任校長兩年後的1930年7月3日,他在實驗室暈倒,送到大學醫院後不久去世。 他的次子小川英二郎在九州帝大任教,他秉持遺至繼續尋找Nipponia,但是也是突然去世,享年只有40歲,父子的悲願看來始終無法如願,真是夠悲壯了。
不過到了1990年代,東北大學的吉原賢二教授重新審視,發現小川發現的元素很可能是原子序數為75的錸,這個元素後來是由Noddake夫婦等人於1925年發現。 吉原從小川正孝的遺物中找到含有Nipponium的樣品進行了X射線繞射分析結果的寫真版。這些樣本是在小川去世前夕1930年春天東京大學和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進行了X射線繞射分析。吉原賢二證實:Nipponium其實正是錸!當小川“發現”Nipponium的時候,X射線分析儀尚未引入日本。但是小川曾提過X光繞射可能可以證實他的發現,沒想到小川正孝在過世前,得到了這個重要的結果,不料還沒有進一步證實前就過世了。小川正孝的第四個兒子,小川四郎得知這一事實後非常高興,小川四郎是電子繞射研究領域的頂尖研究員,小川四郎一路從大學到博士,當上教授到退休都在東北大學。小川正孝的確發現了新元素呢!
另一位要介紹的科學家總長是本多光太郎,他不但是日本物理學家、冶金學家,還兩次被選為「日本十大發明家」。他最重要的成就莫過於發明了KS鋼和新型KS鋼。他不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各地開創了與鋼鐵和金屬相關的冶金和材料性能研究,更在1932年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這是日本人第一次被提名諾貝爾獎呢!
本多光太郎於1870年(明治3年)旧暦2月23日(陽曆三月二十四日)出生在三河國的愛知県碧海郡矢作町、現在是岡崎市新堀町字大庭。他在明治14年從桑子尋常小学校畢業,明治18年從随念寺高等小学校卒業。小時候,他在學校成績不好,而且由於身材魁梧,被戲稱為「長年拖著綠色鼻涕的小鬼」,他討厭上學,因此得到“光桑”的綽號。但是後來他成績突飛猛進,明治20年他到東京,進入大學預科,明治22年 進入第一高等學校,1894年(明治27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的物理學科。明治30年(1897年)7月10日 他從東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物理学科畢業。自 1900 年起與長岡半太郎一起研究磁學。 1903 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1907年至1911年,他在哥廷根大學師從冶金學家古斯塔夫·塔曼(Gustav Tammann, 1861-1938),塔曼於1903年來到哥廷根大學,成立了德國第一個無機化學研究所。 1908年,他被任命為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他的興趣集中在金屬和合金(冶金)的物理和物理化學。本多光太郎在名師指導下也成了煉金高手。他回國後剛好遇到東北帝國大學正在籌設理科大學。他就這樣成了東北帝國大學的教授。
回到日本以後的本多光太郎火力全開,他是一個非常熱中研究,類似瘋狂科學家的角色,自然也伴隨許多有趣的故事。他被稱為無與倫比的實驗愛好者,他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裡說:「今天天氣晴朗,我們來做個實驗吧。」如果第二天下雨,他會說:「今天下雨了,所以讓我們做一個實驗,」然後繼續做實驗。 最誇張的一個軼事,就是當他沒有出現在自己的婚禮上時,大家跑去找他,發現他還在大學實驗室裡做實驗。他不僅幾乎每天都會詢問他所監督的研究人員「情況怎麼樣?」來檢查實驗的進展情況,而且還詳細關注論文並給予指示。 他還在實驗室留下了彩色紙,上面寫著「現在很重要」和「不要放棄」!因此,本多所展現的才華不僅是身為研究員,更是作為研究領導者。他的學生後來會自稱自己是「本多學派」,可見他的影響力有多大。
但是他似乎只注意他的實驗,從來都沒在注意到周圍的細節,非常的粗心大意。譬如說當他擔任東北帝國大學校長時,他在儀式上宣讀《教育詔語》時,通常會誤讀或跳過至少一部分內容。《教育詔語》是明治時期天皇頒布給學校的訓詞,當時天皇被視為現人神,《教育詔語》也被一般日本民眾奉為圭臬,但是咱們本多校長可不吃這一套呢。此外無論風雨無阻,他手裡總是拿著一把西洋傘。他宣稱「如果我有一把雨傘,即使下雨我也不會被淋濕,如果天氣晴朗,我可以用另一隻手平衡我的手提箱。」我們可以想像他從來不關心自己的外表;長期穿著舊和服,鞋子一直穿到鞋底磨壞了。有趣的是據說他總是帶著一隻雜種狗來大學工作,但沒聽說把狗搞丟過。
說了這麼多故事,那麼本多光太郎到底在忙什麼呢?1915年,本多光太郎首先開發了本多熱天平,可以在加熱時測量化學反應。 它被許多科學家使用並取得了巨大成果,所以2016年還被指定為分析儀器和科學儀器遺產。接下來在1916年(大正5年) 本多光太郎成為臨時理化学研究所第二部研究主任。 當時正值第一世界大戰打到如火如荼之際,原本磁鐵都是採用含鎢約6%的鎢鋼,當時磁鐵也被稱為磁鋼,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停止進口鎢鋼,缺了磁鐵很麻煩,所以本多光太郎接到軍方的請求,開始研究鐵的磁性。 結果,他和助手高木弘於1917年(大正6年)發明了KS鋼,這是他第一個大成就!
大家也許好奇KS鋼的KS是指什麼,因為本多光太郎的英文名字是Kotaro Honda,所以KS並不是他自己的名字縮寫,原來KS是指住友吉左衛門(Kichiei Sumitomo)的頭文字。事實上住友集團的當家,代代都襲名為吉左衛門。資助本多光太郎的是住友家族第15代當家,住友友純。住友友純是東北大学鉄鋼研究所背後的大金主。論起住友友純的身家背景就更神奇了!他是第113代天皇東山天皇的直系子孫!他的六代祖先是東山天皇的皇子閑院宮直仁親王,現在的天皇也是閑院宮直仁親王的第九代子孫。但是天皇的子孫怎麼變成財閥的呢,這可就複雜啦。原來直仁親王有一個兒子,鷹司輔平,過繼給鷹司家,鷹司家是五攝家之一,五攝家是最近大河劇致光之君演得火熱的藤原道長的子孫,明治維新前擁有成為攝政,關白的特權。後來鷹司輔平的玄孫過繼給德大寺家,就是右大臣德大寺公純,他有一個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西園寺公望,住友友純就是西園寺公望的弟弟。德大寺公純是攘夷派的狠角色,被大老井伊直弼抓起來軟禁過。但是住友友純可是西化到不行,還是日本西洋畫壇的大金主呢。住友家本來就是替幕府煉銅起家的商家。住友友純資助冶金學,再自然也不過了。
KS鋼是一種含鈷、鎢、鉻的特殊鋼,其成分範圍為鈷30-40%、鎢5-9%、鉻1.5-3%、碳0.4-0.8%,餘量為鐵。它的保磁力(250 Oe)約為當時高性能磁鐵鎢鋼(約70 Oe)的三倍。KS鋼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永磁鋼而受到關注。 同年,本多光太郎申請了專利(第32234號),並將專利權無償轉讓給住友吉左衛門。 據此,住友向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申請了專利,並被德國西門子和美國西屋電氣採用。住友收到專利費後,捐贈了30萬日元(當時的金額)給東北帝國大學。KS鋼的發明同時也提高了測量儀器的性能,促進了工業發展,也為日本活性磁性材料研究創造了機會。
本多光太郎研究做得好,他的職務也愈來愈大,他也展示了他管理研究組織的技能,並努力建立了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為該研究所的擴展和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材料科學研究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礎。1919年(大正8年) 他就任東北帝国大学附属鉄鋼研究所初代所長。到了1922年(大正11年) 他成為東北帝国大学附属金属材料研究所初代所長。到了1931年(昭和6年)6月15日 他居然成為東北帝国大学總長。大家也許以為當了校長,事務繁忙,研究大概就不做了,那你可就錯了。就在這一年東京帝國大學的三島德七開發出MK鋼,與KS鋼相比,MK鋼材料成本較低,製造成本較低,保磁力超過500 Oe,是KS鋼的兩倍!這對本多可是一大衝擊呢。
說起來三島德七可以算是本多光太郎最強勁的對手。他比本多還大上五歲,兵庫縣的農家子弟出身,進入第一高等學校之後,選擇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冶金科就讀。1922年(大正11年)左右,與後藤正治合作,繼續研究二元和三元鋁合金的相圖,並於1928年(昭和3年)發表了《鎳和鎳鋼合金的退火脆化》 ,並獲得了博士學位。1930年(昭和5年),三島德七在研究鐵鎳合金的磁性不可逆性時,發現在鐵中添加鎳製成的鎳鋼不會成為磁鐵,而是在這種合金中添加鋁,它成為一塊強大的永久磁鐵。 經過添加鈷、銅等改進,他發明了鐵磁合金,並於1934年6月23日獲得專利(第96371號)。 德七以三島(Mishima)他的入贅前的姓氏喜住(Kisumi)兩個姓氏的頭字母縮寫將這種合金命名為 MK 鋼。 MK 鋼用於發電機、通訊設備和揚聲器等多種應用,目前佔全球使用的永久磁鐵的 80% 。 即使在今天,鋁鎳鈷基永久磁鐵仍然經常被用作鋁鎳鈷磁體,而 MK 鋼是這些材料的先驅。
有了MK鋼的刺激,本多光太郎的實驗魂再度大爆發!短短三年內,就在1934年,本多光太郎就開發了一種超越MK鋼的新型KS鋼! 它的保磁力是最初的KS鋼的近四倍,後來在1958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使用新型KS鋼製成的永久磁鐵的電子顯微鏡獲獎。KS 鋼和新型 KS 鋼在發明時都是世界上最強的永久磁鐵。本多光太郎可以算是一代磁王了。
本多光一郎卸任東北帝大的校長後他也參加了興亜工業大学(現在的千葉工業大学前身)設立的籌備工作。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又在1949年成為東京理科大學的初代校長,別誤會,東京理科大學是一所校本部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神樂坂的私立大學。東京理科大學前身,是由21位自東京大學畢業的理學學士於1881年所創立的「東京物理講習所」,1883年更名「東京物理學校」,1949年更名「東京理科大學」沿用至今。它的校訓是「科學的傳播將成為民族命運發展的基礎。」(理学の普及をもって国運発展の基礎とする)真是明治味十足的校訓,不知道是否出自本多的手筆?他於1954年(昭和29年)2月12日 過世,享壽八十三。
論到本多光太郎一生得意的頂峰,應該算是1930年昭和天皇在皇居宴請十位為日本科學作出傑出貢獻的發明家代表,並賜予禮物。作為日本產業智慧財產權制度百年誕辰的一部分,本多光太郎就名列其中。1985年4月18日時值日本產業智慧財產權制度百年誕辰,由日本通商產業大臣村田敬次郎主持,日本特許廳評選,本多光太郎與三島德七兩人都獲選,此外與光太郎合稱理研の三太郎的鈴木梅太郎(還有一個是長岡半太郎)也因為成功提取硫胺的世界第一人,兩度與本多一起名列「日本十大發明家」。回應東北帝大的「研究第一」、「門戶開放」、「實學尊重」的辦學理念,小川正孝與本多光太郎真的算是東北帝大最好的象徵了,您說是嗎?
參考資料:
中文,日文,英文,德文維基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