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rslider
sliderslider
sliderslider
sliderslider

重繪星系演化史的宇宙之眼 台灣太空創新創業

物理雙月刊

科學家隨筆

阿文開講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5年8月

重繪星系演化史的宇宙之眼 台灣太空創新創業

仰望星空,踏實築夢 本期《物理雙月刊》的主題是「太空科學」。從地表仰望星空的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的好奇與追尋。太空探索不只是高科技的展現,更是科學、夢想與實踐交織而成的長遠旅程。 我們特別邀請到鍾宏彬先生——一位從小懷抱太空夢的台灣創新創業者,現任互宇向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與我們分享他從童年對太空的嚮往、求學時期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太空組的歷程,到後來參與光纖陀螺儀設計與製造的實務經驗。這段過程,不僅展現科學人對於技術的執著,更體現夢想如何在現實中一步步落地實現。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自製的光纖陀螺儀預計將於今年底首次搭載於國際太空立方衛星任務『KOYO-1、石虎一號』升空。這不僅是台灣太空科技的一大步,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登天之路」。 在遙遠宇宙的另一端,我們也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 吳柏鋒助理教授,為讀者揭開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黃金之眼」所帶來的全新宇宙視野。JWST所觀測到的星系、恆星形成與早期宇宙結構,不僅刷新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更挑戰著當今宇宙演化模型的理論基礎,迫使科學家重新思索標準暗物質理論框架等。如早期恆星形成的規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5年8月

重繪星系演化史的宇宙之眼 台灣太空創新創業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5年6月

從AI預警到黑爾戈蘭島,科學百年,震動不止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5年4月

2025世界量子日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5年2月

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人工智慧上的奠基與發明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4年12月

量子霍爾平台-平台相變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4年10月

孔洞性金屬有機骨架在儲氫與產氫的研究發展簡介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4年8月

人工光合作用:通往太陽能燃料之路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4年6月

探索宇宙中的光:了解星系的形成及演化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4年4月

光之探針:X光顯微鏡揭開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

了解更多
bimonthly cover image
2024年2月

阿秒光學進展與應用

了解更多

最新上線

林彥興/清大天文所碩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天文系博士生, EASY天文地科團隊總編輯,努力在陰溝中仰望繁星2025年8月25日
錨定蒼穹:天球參考系的演變史

「描述天體的位置」是天文研究中最基礎的工作之一。畢竟無論你發現了多麼神奇的天體,對它有多麼深入的理解,如果無法跟別人說明這個天體到底在哪裡,自然也就毫無意義。因此很顯然的,就像我們建立地理座標(經緯度)描述地表上的位置,建立一套穩定、可靠、明確的天球座標,或者說是「天球參考系(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建立天球參考系」這件事,乍聽之下像是一件平平無奇、枯燥無聊的工作,但這其實是一個綿延數百年,牽涉到恆星運動、無線電望遠鏡與超大質量黑洞的精彩旅程。 複習:高中課堂上的天球座標系統 高中的地球科學課中,我們曾學過「赤道座標系(Equatorial Coordinate System)」是最常用的天球座標系統之一。其座標原點──也就是赤經(RA)零度、赤緯(Dec)零度的點,定在春分點(vernal equinox)上。而南北極則定於地球自轉軸的方向。 赤道坐標系示意圖。Credit: ChristianReady 乍看之下,這套定義簡單易懂,大家也習以為常。但仔細想想,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高中地科課也告訴我們,地球的自轉軸

article cover image

【百款物理人】師大物理系出發,走向哥大數據新創|韓宗瑾的職涯故事

yt-video
【百款物理人】師大物理系出發,走向哥大數據新創|韓宗瑾的職涯故事
yt-video
百款物理人 許哲嘉(導演)
yt-video
百款物理人:8號 鐘勝宏(理科棒球教練)
yt-video
百款物理人:7號 陳光鏡(科學小農)
yt-video
百款物理人:6號 高崇文(阿文開講)
yt-video
百款物理人:2號 張均儒(KKBOX經理)完整版
yt-video
百款物理人 呂正華(工業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