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學物理

諾貝爾獎 vs 產業

林志忠/台灣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Email: jjlin@nycu.eu.tw2025年4月14日317
分享:

我在〈固體中電子穿隧研究的奇妙旅程〉文中提到,賈埃弗認為中國和南韓患有諾貝爾獎焦慮症。最近,正巧在蒐羅江崎玲於奈的科研人生資料時,讀到他執掌日本筑波大學後,有一段關於「獲得諾貝爾獎」與「成就產業」兩者之間的絕不同性質的鮮明對比解說,如圖。

https://bimonthly.ps-taiwan.org/cms/media/挑戰極限-1024x1046.jpg

圖片取自江崎玲於奈著,姜春潔譯《挑戰極限: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傳奇人生》(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江崎說,就某一特定領域而言,最終能否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來自於是否創造了影響深廣的龐大「知識量」(左邊縱軸);最終能否成就產業的原因,則來自於是否創造了巨大「財富」(右邊縱軸)。無論何者,獲得成功都需要新創性、突破性、先機性,甚至運氣,以及漫長時間的累積和等待/煎熬(橫軸)。而最初開風氣之先的,通常是「革命性」的突破,如圖中兩條曲線底部的幾段跳躍式上升,那是來自極少數人的貢獻。

 

做出突破性知識量的人位於圖中左下角位置,做出新創性財富(以風險企業為代表)的人位於圖中垂直虛線下方。經過漫長時間的挑戰與考驗,成功的前者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成功的後者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前者的主考官來自學術界,後者的主考官來自市場。無論來自前者或是後者,最終成功者都是極少數中的少數,他們是艱辛的幸運兒。

 

就領域成長而言,基礎研究成熟之後(左半圖曲線頂部的平緩上升時期),才會進行應用研究(圖中央虛線),這是革新知識開始向財富轉化的階段。接下來,應用研究成熟之後(右半圖曲線頂部的平緩上升時期),才會進行技術開發。所以一個領域的三個發展階段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

 

參與前一項競賽的大多數算是成功者(非那些極少數獲得諾貝爾獎的最成功者),可能成為大學或研究機構中的學者。參與後一項競賽者,或許面對的是更加殘酷的考驗,成為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被淘汰遺忘者;而未被大浪淘走的(非那些極少數成為億萬富翁者),則可能獲得較優渥的收入。

 

所以,追求知識與追求財富有本質上的區別,雖未必水火不相容,但基本上是魚與熊掌甚難得兼。

 

林志忠 (2025.03.21)